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堂。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又导致核泄漏,由地震引发的灾难还

更新时间:2023-02-05 05:07:51 阅读: 评论:0

题文

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约24公堂。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又导致核泄漏,由地震引发的灾难还在进一步扩大。读 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          。BC的剖面最接近图中的           (①、②、③)。(2)A处附近最著名的海洋资源是          ,形成的原因是                    。(3)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洋流对其所起的作用是,它将随日本暖流、              (洋流)漂向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4)简述防范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或相互碰撞处(1分)  ②(1分)(2)渔业资源(1分)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1分)   (3)一方面扩大污染的范围,另一方面加快海水的净化。(2分)北太平洋暖流(1分)(4)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答对3点得3分)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日本北海道附近,因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处,在海洋中有海沟形成,大陆板块被撞破,形成一系列岛弧链,因此BC间剖面应为②。洋流可以加快污染区海水的净化,但扩大污染的范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将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飘向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主要考查你对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考点的理解。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水资源利用: ①海水直接利用 ②海水淡化利用 海洋化学资源: 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①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海洋被称为“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盐的故乡”,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目前形成工业规模的主要有食盐、镁、溴等。 海盐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中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且海盐的主要产区分布在长江口以北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长江口以南的盐场以海南的莺歌海盐场和台湾的布袋盐场最为出名。主要的生产方法有盐田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三种,其中盐田法是生产海盐的主要方法。②海水制盐:滩面宽阔,坡度小;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强,平均风速大;附近无大河流入,海水盐度较高。  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往往实行综合开发,将用水量大的企业布局在沿海,尽可能的直接利用海水,并形成海水淡化——制盐——提取卤水——生产盐化工产品相结合的大规模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模式。 海洋生物资源:(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 (2)渔业资源分布: 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 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 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 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 (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①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管理; ②合理捕捞,限制渔船数量及捕捞量,采取休渔、禁渔措施,捕养结合,由单纯的天然采捕向海洋农牧化转变,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底矿产资源:(1)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2)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3)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5:0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07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震源   公堂   里氏   太平洋   日本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