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

更新时间:2023-02-05 04:48:47 阅读: 评论:0

题文

(13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5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分)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分)(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1分)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3分)(3)印象:亦敌亦友。(2分)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3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抓住材料“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即可作答;通过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在: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表格中的积极报道、消极报道、中性报道在三个时段的消长情况反映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从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的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亦敌亦友;从材料四可分析出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等。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13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主要考查你对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考点的理解。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2、从中国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美关系改善的经过:

时间 事件 意义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避开了日本政府,对日本来说这是“越顶外交”,震撼了日本,这使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有利正常化的方针。2、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对过去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3、中日建交意义:通过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可以总结归纳出各国同中国建交最重要的条件,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美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上海发表的政府公报。公报阐明了中美双方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尼克松: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届总统,共和党人。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1942年当律师,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部队服役。1946年当选众议员,1950年当选参议员,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伙同艾森豪威尔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积极参与并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于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国和日本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4:48: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504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成吉思汗   材料   朝鲜   好战   烽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