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主题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更新时间:2023-02-05 03:40:44 阅读: 评论:0

题文

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主题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坚持同亚洲国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继续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互利合作,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亚欧会议进程,为推进亚欧合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这表明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③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B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008年10月24日至.....”主要考查你对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考点的理解。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转变为不与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的内涵: 1、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2、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不受一时一事所左右,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政策。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有利的国际条件。

新中国五十年外交的特点:

①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②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③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

新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1、两个超级大国要发动世界大战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世界上有力量打世界战争的只有美苏两家,它们进行军备竞赛,但是一直难以突破军事均势。两国虽然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摧毁对方多次,但是谁也没有取得消灭对方而保存自己的能力。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争夺相持不下,陷于僵局。它们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首先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已经成为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其次是西欧、东欧、日本等虽然分别同美苏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联盟关系,但它们都不愿打仗,而且独立自主倾向都在发展,因而也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世界人民的意志归根结底是制约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中国对战争因素与和平因素的消长趋势作了新的判断:即制约战争、要求和平的因素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新时期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原因: 1、经过建国以后三十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国家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2、国际上美苏争夺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在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的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无论与哪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都有可能打破力量平衡,助长某一方的霸权主义倾向。而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独立于两个大国之外,则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3、中国把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

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3:4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903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