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我国荒漠化的治理

更新时间:2023-02-05 00:06:40 阅读: 评论:0

考高分网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地理常识:我国荒漠化的治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荒漠化的治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考高分网。

一、地理常识:我国荒漠化的治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荒漠化(包括沙漠)的治理。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1958年国务院就召开全国治沙会议,会上周总理发出“向沙漠进军”的号召,组织群众防沙治沙。90年代,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步骤、求规模、求效益、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据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公布的材料,1991-1997年全国共完成治理开发面积64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7万公顷,封沙育林、育草203万公顷,飞播造林44万公顷,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83万公顷,治沙造田、改造低产田63万公顷,种植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29万公顷等。涌现出一批像榆林、赤峰、和田等局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典型。

由原林业部批准的1997年开始实施的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响水沙地林牧农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示范工程,是我国履行国际防治沙漠化公约的国家示范工程和我国面向21世纪防治荒漠化的先导工程。这个工程主要是把造林、草场改良、治沙造田和沙产业工程相结合,在优先抓好植被建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逐步发展高效林、畜牧和开发粮食、药材等产业。截至1998年6月中旬,已完成人工造林2.62万公顷,占计划的65%。其中包括防护林、生物围栏、牧场防护林网、人工成片造林和飞播造林、种草等。

榆林治沙的经验主要是全民动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在完成治沙和植树造林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997年国务院在陕北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会后榆林人民进一步加快了防治荒漠化的步伐。据统计,从1997年秋到1998年春,全区完成造林面积139.8万亩。现在榆林地区森林面积已达到973万公顷,同时还建起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阻止了流沙南侵,成为榆林沙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已经有60多万人在过去是流沙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甚至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腹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人工绿地试验也初获成功。塔克拉玛干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85%以上面积是无植被的流动沙丘。1994年开始,位于北纬39°15¢,东经83°16¢的塔中四油田,为了改善油田基地和著名的沙漠公路的环境条件和保障油气勘探,中国石油总公司把防沙绿化先导计划列入"九五"攻关计划,由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和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共同进行。他们利用地下咸水在风沙地上建立生物固沙体系,并实现了蔬菜和瓜果的高产。生物固沙体系中有刺槐、沙枣和白榆等乔木,怪柳、梭梭等灌木。试种的20种蔬菜中最高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

然而,尽管我们国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生物固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造田),沙地飞播造林、种草,沙地衬膜种植水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经验,在荒漠化地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工绿洲,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但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利益驱动,我国植树造林面积还赶不上人为破坏速度。这些人为破坏主要有:过度垦荒种田引起沙化;过度放牧(吃掉植被还刨松地面)导致草场退化(例如,根据内蒙古鄂托克旗调查,一只山羊一年能使0.097-0.273亩牧场成为强度沙漠化土地);在固定或半固定沙地乱砍滥伐或过度椭采,或滥挖甘草、发菜等地表植物而使固定沙丘很快变为流沙。有时好不容易栽种成活的树草幼苗,转眼又被牛羊把叶子啃光或被流沙掩埋。这是令治沙工作者们十分头痛的事情。

不过,我们毕竞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看到了防治沙漠化的光明前景。例如,据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五位。目前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森林新增面积比森林消失面积大。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国人工林面积由原来的2219万公顷上升到3379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江泽民总书记在1997年8月已经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

更多地理相关知识,尽在考高分网!

二、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荒漠化的治理

我国荒漠化治理存在三大误区:重建设、轻保护;在干旱区与草原地区大面积造林,用树木阻挡沙尘暴;信奉人定胜天,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未来10至20年内,除个别自然条件好、生态环境得到控制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从北京到宁夏银川,从内蒙古阿拉善到甘肃民勤,从河西走廊的武威再到陇中古城兰州,在短短的9天时间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行程5000余公里,踏上黄土高原,翻越贺兰山,进入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民勤沙漠化最严重的干旱区,实地调查我国最大的沙尘暴中心和起源地。根据记者的调查和对中国科学院沙漠化研究权威专家的走访,得出的结论是:沙漠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虽然我国为治理土地沙漠化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沙漠化的态势仍然是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对于近日人们普遍关注的沙尘暴,国家“沙漠化”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王涛给出的结论是:我国西北荒漠及其东缘的半干旱区(内蒙古中东部和东北西部)是亚洲尘暴中心向东延伸的区域,具有沙尘源广布、突发性强、危害大的特点。未来10至20年内,除个别自然条件好、生态环境得到控制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仅靠水利部门治沙会走进误区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平方公里,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约有37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沙漠化表现为土地生产力下降、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等因素,科学家将我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源区: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整个环境退化的过程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错误的政策主导了人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广庭称,例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政府曾组织群众到冰川撒草木灰,搞“融冰化雪”致使祁连山冰川提前融化,“冰川水库”面积迅速缩减;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祁连山山区搞“冷粮高产”试验,使石羊河出山水量大大减少,诸如此类的政策错误值得好好反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民勤生态问题刚显露时,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兰州大学地理系的有关专家就一再对石羊河流域的问题提过不少意见,但没有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以至于问题积欠到如今的严重程度。”陈广庭说,“现在进行民勤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在闭门搞规划。”陈广庭所说的“规划”,是指甘肃省某规划院正在设计的治石羊河流域治水方案。他认为,“这一方案仍然沿着旧的治水老路进行,准备再修6座水库,几百公里的水泥渠道。这样做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不利,并继续破坏生态平衡。”根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多年研究的成果,干旱地区有水才有绿洲,地下水和地表水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整体。西北干旱区降雨稀少,地下水的补充来源主要靠山区河流的渗漏补给。但目前许多地方(包括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分管的管理体制,地表水管理部门很少不顾及地下水的补充,在出山口地区修建水库,用固化的渠系替代了水库以下自然河道,渠系系统讲求“滴水不漏”,田间搞“节水灌溉”,断绝了地下水的所有补给来源,一旦地表水源不足就抽取地下水,中游、下游一起超采,造成区域性的地下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民勤或石羊河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教训是:没有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水论水。如果仅靠水利部门一家搞就会走进了一个误区,越搞越糟糕。”王涛刚刚带领数十位科学家完成了国家“沙漠化”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王涛认为,土地沙漠化是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类不断向未开发的脆弱生态系统迁移和引入不适宜的耕作制度引起的。他将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归结为三个方面:滥垦、过度放牧和滥樵。传统社区的蒙族人的游牧有三种方式:多次迁徙(最起码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迁往不同的草场)、二次迁徙(一年之中搬迁两次,前往冬营地和夏营地,目前牧区的主要游牧方式)以及走“敖尔特”(临时迁徙,解决草场受灾时的草畜矛盾的问题)。无论采用何种的游牧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利用草原地带各个草地的季节差异,以便更大限度地获取牧草,同时又使草场得到合理的保护。据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所作的调查,畜草承包以后,当地政府通过信贷等政策鼓励牧民发展牧业,扩大牧群规模,而此时由于1963~1975年人口的生育高峰和外来移民的涌入,更多的人需要草场和维持其生活的牲畜,超载放牧问题在阿拉善蒙族社区普遍存在,并成为有些蒙族社区生态退化的最直接原因。当地政府政策上的失误在客观上也造成超载放牧现象的出现,1984年开始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而到了1997年才落实草原双权一制(所有权、使用权、有偿使用)。这使得牧民只有利用草原的积极性,而缺乏保护草原的积极性。王涛认为,目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漠化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地表植被的保护。如果没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压力,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是不会自然沙漠化的,在消除了人对土地施加的负面影响后,沙漠化土地可以恢复生产力。

考高分网小编提示:以上是地理常识:我国荒漠化的治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我国荒漠化的治理。考高分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荐推荐阅读:

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读哪个院校最好女生适合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后干什么2017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院校排名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00:0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36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理   常识   我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