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下图是某日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试描述该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图示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5分)(2) 据图分析,此日30°N地区比30°S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2分)(3) 我国研制出一种新型太阳能薄膜(可薄到1微米)电池材料,只需敷上墙壁就可以集能发电。这种材料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集能效率最高,试分析原因。(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在北回归线上由东向西移动。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地方时12时与北回归线交点太阳高度最大为90°;图中虚线上太阳高度最小为零。(5分)(2) 此时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 日照时数更长(2分)(3) 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睛天多,日照时间长(4分)
解析
(1) 读图,可以看到该日北极圈从0点开始有太阳,直到24点太阳未落,说明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在正午12点时未升起,说明南极圈是极夜现象。所以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并在北回归线上由东向西移动一周。图示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周围逐渐递减。地方时12时与北回归线交点太阳高度最大为90°。图中虚线上太阳高度最小为零。(2) 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30°N地区太阳高度更大 ,北半球是夏半年,日照时数更长。南半球日照时数短,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3)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所以集能效率高。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下图是某日的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主要考查你对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考点的理解。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的特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1太阳日为24小时。 如下图是恒星日和太阳日比较。地球在轨道上有三个不同位置:第一个位置上E1,太阳和某恒在P地同时中天,这是一个恒星日和一个太阳日的共同起点。在第二个位置上E2,地球完成自转一周,恒星再度在P地中天,一个恒星日终了,但正午尚未到来。到第三个位置上E3时,太阳第二次在P地中天(SPE3在同一直线上),从而完成一个太阳日;那时恒星早已越过中天。读这个图必须注意,在太阳系范围内,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光线是辐散的;恒星无比遥远,它的光线可看作平行的,图中所示三颗星,指的是同一颗恒星。太阳日是日常生活的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cos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 (4)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同样道理,地球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量超过南半球,所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此外,地球公转速度也有影响作用,地球过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很快,过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3:5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337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