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更新时间:2023-02-04 22:53:00 阅读: 评论:0

题文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2)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2分)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3)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因素:民心。(2分)主张:仁政。(2分)(2)关键:薄敛节俭。(2分)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3)标准:百姓的忧乐。(2分)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2分)影响: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2分)(4)理念:以民为主(或关注民生)。(2分)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4分)

解析

(1)考查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依据材料“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等信息可归纳“民心”是关键因素;据所学知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主张。(2)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依据材料“……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等信息可见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第二小问“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可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来答即可。(3)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可依据“……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得出是“百姓忧乐”,为此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明清之际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4)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上述材料及问题的回答可知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主”,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时代受到冷落到汉成为正统思想再到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以及明清的新发展,这一过程是儒家思想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结果。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考点的理解。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发展和融汇: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隋末,道教徒积极参与了灭隋建唐的政治活动,到唐朝初年,李渊和李世民尊道抑佛,先道后佛,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了道教的特殊地位。武则天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道教势力受打击。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二人迷信道教,道教优势又逐渐得以恢复。唐肃宗、唐代宗崇佛,道教势力再次衰退。到了唐武宗时,朝廷废禁佛教,独尊道教,第三次出现道胜于佛的优势。道教宣传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与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轻徭薄赋的要求有相同相通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适应了唐初社会在大乱之后,天下初定,人心思治,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政治需要。同时,道教也提倡佛教的“因果报应”,还鼓吹儒学的“忠”(忠于君主)和“孝”(孝敬父母),此外,还搞巫师的一套“长生术”,不仅适应了统治者麻痹人民的需要,也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命富贵的欲望。 隋朝比较重视佛教,隋文帝广建佛寺,度僧尼出家,命人译经写经。李世民尊道抑佛,但他也敏锐地感到,宣传“因果报应”,鼓吹“与世无争”的佛教,也不失为可利用的工具,因此在过去的战场建造佛寺,以后又亲自为玄奘的译经写序文,采取二教并重政策。唐朝有三次崇佛高潮,第一次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利用佛教篡位,谕令佛教应在道教之上,进一步刺激了佛教的发展。第二次出现在肃宗、代宗时期。第三次出现在唐懿宗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儒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说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性化了。 2、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所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子可以说正式实现。

唐代儒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儒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首先,儒学发生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儒学同佛学的结合。儒佛结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以韩愈为代表。韩愈一方面极力排佛,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受到佛学的影响。韩愈的观点就是“治心论”和“道统论”。前者诉诸于自我意识,后者则主张信仰主义。明确地说就是,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遵循它,你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种信仰的力量就会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一个没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产生力量的新宗教,或称之为儒教。但儒学并没有形成为宗教,在韩愈的思想中无此迹象。另一种类型以柳宗元为代表。他一方面公开赞扬佛教,另一方面却又利用和改造佛学的若干理论命题,建立起无神论的思想体系。他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看来,佛教的教义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无害于封建伦理。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再次,就是儒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84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天下   孟子   桀纣   心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