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行阻隔之效;桥,有沟通之用。中外历史上,既有有形的墙与桥,也有无形的墙与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更新时间:2023-02-04 22:52:23 阅读: 评论:0

题文

墙,行阻隔之效;桥,有沟通之用。中外历史上,既有有形的墙与桥,也有无形的墙与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交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概括当时中西交流的特点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1930年6月17日,美国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提高约75种农产品和925种制造品的关税率……结果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仅从1931年9月到1932年7月,就有48个主权国家增加关税,26个国家实行定额进口和公开禁运……这就必然减少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加剧美国的萧条。

——刘绪贻《美国通史——罗斯福时代1929——1945》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各国提高关税造成了什么后果?为消除贸易壁垒,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做出了什么样的制度性安排?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

修建中的柏林墙(1961年)

欧元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的修建反映了当时欧洲局势的什么特点?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桥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 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时,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时,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时,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4)近30年,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综合以上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特点:平等的交流;双向的相互借鉴;以宗教的传播为媒介。(2)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1947年,美国、中国等国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或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削减关税,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维持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和扩张。(3)特点:两极格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冷战对峙。作用:促进欧洲经济稳定发展,推动欧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带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进程。(4)三个节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92年,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5)“略”。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墙,行阻隔之效;桥,有沟通之.....”主要考查你对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考点的理解。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授时历》: 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授时历》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耕细作。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5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8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材料   也有   之用   文化交流   明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