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极端聪颖、能干,博闻强记,又勤奋好学,为人随和。他不但精通神学,熟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材料二 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四 “西学中源”观认为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这种观点最早出现于耶稣传教士来华后的明末清初,但在洋务运动开始后盛行开来,基本思路是:古老的“中学”被中国后人“失之”,而西人“袭之”并加以发扬,现在学习西学只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是“礼失而求诸野”,符合古圣先贤之“遗意”。——刘悦斌著《晚清文化观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利玛窦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出现主要条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材料三认为“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据材料四说明近代初期人们对“西学”有怎样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利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2)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了《黄帝内经》;数学:最早发明了十进位记数法;天文学:《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3)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形成。条件: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不准确。理由:新航路开辟使得东西方的联系加强,因而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巧合。(5)理解:“西学中源” 即西学源于中国,是在“中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非西人所自创。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材料一 利玛窦(1552——.....”主要考查你对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考点的理解。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授时历》: 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为“殷历”。 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 《授时历》颁布推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四大农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五百年间特别是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强调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精耕细作。
《授时历》:
《授时历》为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种历法看成一种,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达364年。《授时历》为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六月至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6000余里,南北长11000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27个测验所,进行实测完成。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5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82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