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我国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在公元1719-1721年间,曾先后喷发数次。据《宁古塔记略》中记载:“于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水荡周围三十里,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为黑石、硫黄之类。终年不断,热气迫人三十余里。”小题1:形成“黑石”的物质来自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小题2:飞出的“黑石”属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侵入岩D.岩浆岩—喷出岩小题3:下列有关岩石形成和相互转化的正确叙述是( )A.甲类岩石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B.甲类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转化为乙类岩石C.乙类岩石可以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D.丙类岩石经过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解析
小题1:“黑石”的物质是由岩浆活动造成的,岩浆活动发生在上地幔的软流层中。小题2:飞出的“黑石”是由岩浆喷出形成的,又叫玄武岩。小题3:甲、丙属于岩浆岩;乙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大理岩;沉积岩可以在地壳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玄武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我国黑龙江省德都县五大连池火山,在公元1.....”主要考查你对 [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的理解。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震波内部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圈层
范围
特点
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体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圈层
范围
特点
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体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4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6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