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和工匠画

更新时间:2023-02-04 22:07:01 阅读: 评论:0

题文

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在苏轼看来,文人画和工匠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画风是否工笔重彩B.实景描写是否突出C.画面是否气势磅礴D.是否寄托画家情感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D

解析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可以看出士人画(即文人画)强调意境,重在表达画家的一种思想感情,在创作中不会过多的重视物象的形,关键是画出物象的神韵;“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是指工匠画只取所绘物象的皮毛槽枥,表现的是物象的形、像;这明显是认为文人的作品在立意时要远远高于一般的画工,故D对。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说:“观士人.....”主要考查你对 [笔墨丹青中国画 ]考点的理解。

笔墨丹青中国画

透过文人画看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

1、追求抒情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苏轼的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传统中国画注重诗意的特点。有人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画中有诗”,其实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风格。 2、从内容来说,文人画多为山水画和花鸟画,从表现技法来看,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它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上,山水画家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往往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是一种写意。在与西洋画的比较中,更能看到它不受视域限制和不讲光影效果的写意情趣。 3、概括来说,中国画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强调个性表现,注重神韵意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战国时期的一些帛画已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后世的国画艺术的发展,隋唐以前,人物工笔画占主导地位,隋唐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绘画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作画使用特制的笔、墨、纸、砚、绢素以及矿物颜料。以题材的不同,中国画又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中国画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中国画可分为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大类型。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0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15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轼   画工   士人   工匠   鞭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