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观察下面三幅图:
台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图一《窦娥冤》
图二 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图三 同光十三绝
材料二:京剧是中国戏曲的典型代表。京剧经过历代无数艺人锤炼打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体系。以表演为核心的京剧,熔歌唱、舞蹈、音乐于一炉,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舞台时空自由流动变换,高度灵活、虚实结合、以假当真、形神兼备地将世态人情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戏曲,一方面维持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和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不断借鉴、吸收当代其他艺术的精华,推陈出新,茁壮地活跃在中华大地上,并且越来越受到国际朋友的喜爱。京剧在美国上演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属于哪类戏曲?有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图三与中国哪种戏曲有关?图二与图三是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京剧能够成为中国的国粹,长盛不衰,并且走向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元代的关汉卿;《窦娥冤》大胆抨击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元杂剧;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图二反映北京商业的发展;京剧;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为徽剧、汉剧等融合为京剧的提供了舞台。 (3)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各种戏曲的长处,融合了徽、汉和昆曲等多种声腔;能够不断借鉴、吸收当代其他艺术的精华,推陈出新;吸收国际戏剧的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历代艺人的努力。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京剧的出现(同光十三绝) ]考点的理解。
京剧的出现(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 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
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是中国戏曲的繁荣的代表。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而来。
京剧主要特点:
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③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大行当的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④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继承歌舞并重的传统 ⑤表演有一定的程度,多采用虚拟性动作,达到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1)形成: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③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发展: ①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同光十三绝”是指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又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当时一画家叫沈蓉圃,他参照了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把这十三位前辈画在一幅画面上,挂在北京前门廊房头条东口听诚一斋店铺里,很引人注意,所以流传很广,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②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③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2:0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107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