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共11篇)

更新时间:2023-02-05 21:26:40 阅读: 评论:0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一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我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古诗教学,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一、结合作品背景,挖掘古诗主旨。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教学中只有比较详细地介绍作品背景,才能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古诗内涵。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6)

——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3篇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1、讲一小故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四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五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六篇

古今异义

1.干:古义:岸边。今义:做。

2.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4.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5.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6.是:代词 ,此,这。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如:古义:像这样。今义:如果

11.盖:古义:大概。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七篇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是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是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是指因为。

26、啮是指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是指坑洞。

28、不已是指不停止。已是指停止。

29、倒掷是指倾倒。

30、如是是指像这样。

31、遂是指于是。

32、溯(sù)流是指逆流。

33、固是指固然。

34、如是指依照,按照。

35、然则是指既然这样,那么。

36、但是指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是指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是指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是指罢了。

40、其一是指表面现象。

41、其二是指:根本道理。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八篇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①,山门圮(pǐ)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③,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⑥,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⑦”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⑩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字词解释:

①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②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③阅:经过。岁:年。

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没。

⑦颠:颠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断:主观判断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九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投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 棹(zho)柿(fi) 湮(yān) 啮(ni) 溯(s) 欤(y)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幻灯片出示(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解析: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教学过程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十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2)

——河中石兽翻译和原文

河中石兽的朗读范文 第十一篇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河水冲走呢?石头性质坚硬而沉重,沙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言论。

一位年老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石兽,都应当到河上游寻找。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事,只知道其中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深刻道理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字词解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颠(一本“傎”):颠倒、错乱。

8.河兵:治河士兵。

9.啮:本意是_咬_,这里是冲刷,冲击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河中石兽》古诗文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7)

——七上河中石兽课后题3篇

本文发布于:2023-02-05 21:2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9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河中   范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