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8分)读我国某地区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淡水湖,在地质构造上为断层凹陷湖盆。洞庭湖陷落的幅度较大,两大湖盆自形成以来一直接受长江的泥沙淤积。洞庭湖由于特殊的位置、特殊的水系水文状况及湖盆特点更容易受到来自长江的泥沙淤积。目前已有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为第二大淡水湖,其地位被鄱阳湖所取代。材料二 2010年12月22日,随着宜昌至万州铁路胜利通车,至此,沪渝沿江铁路全线贯通。沪渝沿江铁路,东起上海,经南京、武汉至重庆和成都,横跨我国上海、江苏、安徽、江客、湖北、四川、重庆等七个省市,全长2116km,(1)武汉市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分析每年7—8月武汉市民感到非常闷热的原因。(8分)(2)分析洞庭湖比鄱阳湖更容易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自然原因。(8分)(3)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洞庭湖淤积、萎缩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4)指出图示地区在修建沪渝沿江铁路时要客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条件。(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受副高脊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小,天气晴朗,气温高;(2分)水域辽阔,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2分)地势低洼,散热慢,夜晚最低气温偏高;(2分)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炎热加剧。(2分)(2)洞庭湖靠近长江上游,流速快,携带的泥沙多;(2分)湖盆地势低,利于泥沙进入,有多条水系与长江相连,入湖水量大,接纳泥沙多;(2分)鄱阳湖靠近长江下游,水流缓慢,泥沙多在河床上沉积,入湖泥沙少;(2分)湖盆地势高,泥沙不易进入,江水仅有一处入湖口,入湖水量小,湖泊接纳泥沙少。(2分)(3)湖面缩小,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多发;(2分)调节当地气候的能力减弱;(2分)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人地关系恶化,(2分)(任答3点得6分)(4)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2分)地形复杂多样,工程量大;(2分)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洪涝灾害严重;(2分)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耕地面积广,需架设桥梁多。(2分)(任答3点得6分)
点击查看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7、8月份,武汉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天气晴朗,气温高。武汉位于水乡,水域辽阔,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该地地势低洼,散热慢,导致夜晚最低气温偏高。武汉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炎热加剧。(2)从位置看,洞庭湖靠近长江上游,流速快,携带的泥沙多。湖盆地势低,利于泥沙进入,有多条水系与长江相连,入湖水量大,接纳泥沙多。鄱阳湖靠近长江下游,水流缓慢,泥沙多在河床上沉积,入湖泥沙少。湖盆地势高,泥沙不易进入,江水仅有一处入湖口,入湖水量小,湖泊接纳泥沙少。所以洞庭湖比鄱阳湖更容易受到长江泥沙淤积。(3)洞庭湖湖面缩小,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多发。湖面面积缩小,调节当地气候的能力减弱。面积减小,生物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终导致人地关系恶化。(4)修建沪渝沿江铁路,所经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沿线地形复杂多样,工程量大。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洪涝灾害严重。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耕地面积广,需架设桥梁多,工程量大。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8分)读我国某地区图文资料,回答下列.....”主要考查你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的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A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B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逆温产生的过程图示:
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3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48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