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南部沿海部分地区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对该地区经济活动的有利影响。(4分)(2)材料一中M、N两地比较,受寒潮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地(1分),试分析原因。(6分)材料二上图中M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表一)及经济、环境效益比较(表二)。(3)结合材料一、二,M地的A、B两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中,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试依据材料说出理由。(8分)材料三 长三角与珠三角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4)与珠江三角洲比较,1992〜2007年,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什么变化?(4分)材料四 广西桂林旅游资源分布图 (5)结合材料四,从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桂林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4分)(6)简要分析广西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不利影响。(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1绝对(纬度)位置:位于北回归线附近(1分),水热充沛(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1分);2相对(海陆)位置:位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我国大陆东岸,南邻南海)(1分),海陆交通便利(1分);(2)N地(1分) 1纬度位置:N地纬度相对较低(1分),冬季气温相对M地温暖(1分)2海陆位置:N地距南海近,冬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1分),气温较M地高(1分);3海陆位置:N地距冬季风源地较远(1分),受冬季风影响较M地小(1分); 4地形:N地位于南岭以南(N地以北多山脉),山脉对冬季风阻挡作用(1分),降温较M地少(1分)。 (选三点,得6分)(3)方案B 理由: M地为低山丘陵(江南丘陵)地区(2分),1方案B有利于充分利用山地垂直差异发展立体农业。(2分)2方案B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2分);3方案B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4)1992~2007年,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持续增长(2分),并超过珠江三角洲(2分)。 (5)1多样性特点:桂林市有山峦、岩洞、寺庙等旅游资源(1分),种类较多且各类资源数量较多(1分);2地域性特点:石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壮族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等旅游资源(1分)在桂林市大规模分布,且密度大(1分);(6)1大量开发石林、溶洞、温泉,导致地质灾害多发(2分);2人造景点建设过多,导致生态破坏严重(2分);3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进驻,导致风景区环境污染明显(2分)。(选两点,得4分)
点击查看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地理位置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经济活动从农业和工业方面分析;纬度位置:位于回归线附近,地处热带,雨热同期,利于农业发展;海陆位置: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交通便利,利于工业发展。(2)受寒潮影响小,说明气温较高,影响气温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冬季风、降水等方面分析;①地形和季风:观察图可知,M处山脉东西走向,为秦岭,位于山脉北坡,冬季受北方来的冷空气影响,M为迎风坡降温幅度大,N受山地阻挡,冷空气影响小;②海陆位置:N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气温较高;③N地纬度较低,气温较M地高。(3)M地位丘陵山地地区,农业发展时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所以方案B合理;方案B①有利于保持水土;②发展立体农业;③实现可持续发展(4)观察图即可得出结论,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上升,超过珠三角。(5)旅游资源特性从多样性、非凡性、季节性、地域性等方面分析;桂林旅游资源多样并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所以应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6)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析;游客增多,生活垃圾增加,会带来污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会导致生态破坏。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3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的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可见光(0.4~0.76微米)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A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B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逆温产生的过程图示:
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3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4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