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①科技领域 ②军事领域 ③文艺领域 ④金融领域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C
点击查看“双百”方针的提出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考查你对 [“双百”方针的提出 ]考点的理解。
“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提出:
1、背景:(1)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例如贴阶级标签、只许写工农兵题材之类,这就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必要的。 2、内涵:(1)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2)在文学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4)是中国共产党基本的长期的建设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3、成果:(1)文学:老舍:《茶馆》(话剧);郭沫若:《蔡文姬》(历史剧);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等。(2)期刊: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3)电影:“难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北国江南》等。4、贯彻过程及其经验教训:(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人口学、社会学、遗传学等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与争论。文学艺术界思想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2)1957年后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尤其是“文革”的爆发,“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和学术观点被错误批判,一些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 (3)“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蓬勃生机。
毛泽东和“双百”方针: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是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 “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有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双百”方针充分体现了宪法的这一精神。“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老舍和《茶馆》: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三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裕泰大茶馆。作家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3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展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演出极为成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出生于北平。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后,担任过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即以“小慧”的笔名在北平出版的《黑白》月刊上发表揭露农民遭受地主压迫剥削的小品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出版了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0年)、中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1978年)、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散文、文论集《大河与浪花》(1982年);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1980年)等。其中,从1950年开始创作,历时四十年,几经波折,于1989年最后完成的以林道静为小说主人公的“青春三部曲”,是杨沫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青春三部曲”由《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三个情节连贯的长篇组成,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小说主要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以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背景,描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选择,讴歌了那些在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革命青年,掀开了他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剖析了生活本身的极端复杂性。《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三部曲”中影响深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由个人奋斗到投身革命的人生征途的心灵历程,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青春赞歌。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多次再版,发行量逾五百万册;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在国外发行;1959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赵树理和《三里湾》:赵树理(1906—1976),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文艺的通俗化工作,曾任区长和随军报纸的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并为第一、二、三界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小说大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成功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语言朴实生动,具有独特新颖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从1949至1965年,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1958年)、短篇小说《登记》(1950年)、《锻炼锻炼》(1958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人物传记《实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1965年完稿,1978年发表)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三里湾》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固有的诙谐风趣的笔调,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描写老解放区三里湾由于秋收扩社、整社、开渠,在社内外、党内外、四户农民的家庭内外,几对青年的恋爱婚姻当中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作品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入手,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给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作品具体描写了三里湾村四个不同家庭(合作社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两条道路的复杂斗争,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胜利,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前景,在更新的层面上揭示了农村的深刻变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1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2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