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很多考生已三十六七岁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A
点击查看教育的复兴(《义务教育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主要考查你对 [教育的复兴(《义务教育法》) ]考点的理解。
教育的复兴(《义务教育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扭转曲折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证明了教育的影响力。
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由人来创造发明的,更要由人来掌握使用,这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现代劳动者,从而决定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说离开教育,科技就不可能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就受到阻碍。科技的进步也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教育的复兴:1、表现:①全面整顿教学秩序,组织编写新教材; 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教育制度,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③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④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规定了教师节; ⑤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⑥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启动“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2、主要原因:①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就辉煌; ②结束了“文革”,逐步排除了“左”倾错误的干扰,中国政治局势走向稳定; ③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教育政策和路线,并立法保障教育的发展。3、主要影响: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为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出了贡献。
义务教育: 1、普及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 2001年1月1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文革”结束后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了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3)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客观需要以及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的基础。
高考制度的恢复: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从这一年到1966年“文革”前,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招生工作的原则是阶级路线和政治与学业兼顾,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其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文革”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即被取消,高校也停止招生工作。直到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期间,“白卷英雄”被树成典型,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文化基础差参不齐,有的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北京亲自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3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这是他恢复工作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即拍板,当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这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200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来,我国共有近6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00多万人被高校录取,其中培养出3万多名博士生和30多万名硕士生。
我国的“211工程”计划: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可概括表述为:"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制定: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英明论断。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他多次谈到经济工作时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1991年,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号召,并强调这一转移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强调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符合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的几项重要原则;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的丰衣足食;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到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性研究要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了科技战线以弘扬“四种精神”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强调了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确定了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科技投入目标,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几项重大措施。1995年5月2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科教兴国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掀起。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1998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两大战略举措。“科教兴国”战略开始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1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2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