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经济体组成。金砖国家峰会讨论的问题集中于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2013年3月25至27日。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在南

更新时间:2023-02-04 21:10:02 阅读: 评论:0

题文

金砖国家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经济体组成。金砖国家峰会讨论的问题集中于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2013年3月25至27日。金砖国家第五次峰会在南非德班召开。习近平主席作了《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强调指出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相信金砖国家在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伙伴关系等方面将取得新进展。小题1:从国际组织的分类看,金砖国家属于(    )。(4分)①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区域性国际组织③一般性国际组织                       ④专门性国际组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题2:运用所学国家和国际组织知识,说明加强金砖国家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意义。(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B小题2:①有利于促进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实现人民福址。(2分) ②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设,提高金砖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2分)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国际新秩序。(2分)

点击查看中国的外交政策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小题1:从本题材料“金砖国家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新兴经济体组成”中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发现该组织是政府间、区域性、专门性的国际组织。因此,答案是B项。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限定的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角度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这一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从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中找出答题的突破口。最后,要将材料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完成本题的作答。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金砖国家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主要考查你对 [中国的外交政策 ]考点的理解。

中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的含义: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主要内容: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 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④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我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努力: 中国致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和谐世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①作为主权国家一定要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国际法。②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⑤要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⑥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可以从周边地区做起。 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以自己的和谐发展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误区警示: 误区: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注意: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 误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同和支持,这可以完全避免发展上的障碍。注意:中国应当和平发展,中国可以和平发展,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国际反华势力的存在,它们不愿意看到一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这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和一帆风顺。

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1:1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401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金砖   国家   峰会   南非   巴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