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从7月9日开始至15日高温范围已经扩大到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华南、贵州、四川以及陕西中南部,日最高气温升到了3

更新时间:2023-02-04 20:57:30 阅读: 评论:0

题文

200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天气,从7月9日开始至15日高温范围已经扩大到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华南、贵州、四川以及陕西中南部,日最高气温升到了39℃左右,山东省出现了近几十年最严重的夏秋连旱现象。有人在抗旱中,发现《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冷锋小题2:山东省历史上多发旱灾的原因是( )A.夏季太阳高度大,蒸发量大B.地形多低山丘陵C.位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D.北方冷高压控制时间长小题3:2002年7月16~17日开始,从北方南下的一股冷空气可能( )A.给我国东部带来降温减湿天气B.给华北地区带来寒冷干燥天气C.给我国东部带来降水降温天气D.给我国华南地区带来寒冷干燥天气小题4:“寻即降雨”的“祁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是( )①温度升高,加快江水的蒸发             ②灰烬增加了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③造成空气的不稳定性,形成上升气流     ④气压降低,引导热带气旋深入峡谷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B小题2:C小题3:C小题4:B

点击查看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华北大旱,降水较少,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旋中心盛行上升起来,常出现阴雨天气;冷锋和暖锋有冷暖气团的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形成降水。反气旋中央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小题2:本题考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强弱能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夏季风偏弱,北方将出现干旱。山东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不稳地影响较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小题3: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形成。华北干旱,气温较高,受暖气团控制,北方南下的一股冷空气与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迫抬升,可能形成降水,后受冷气团影响,使气温降低。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小题4:本题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大气中的水汽要形成降水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空气中游凝结核;水汽含量达到饱和,使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降温的方法,空气上升,温度降低,容易形成降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00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持续出现高温.....”主要考查你对 [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考点的理解。

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锋面系统:

(1)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倾斜,其上侧一定是暖气团;(2)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很大;(3)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  (4)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5)明显的暖锋在我国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冬、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锋面特征:

冷锋与暖锋对比:

冷暖峰的判断:

1、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

冷暖峰的判断:

1、看冷气团的运动方向

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4、看符号

5、看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

6、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①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北半球锋面气旋 :

①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②锋面位置: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冷锋,乙处形成暖锋。③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甲锋面附近的降雨主要在A处,而乙锋面附近的降水主要在D处。 ④出现范围:中纬地区。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5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9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华北地区   华北   华南   中下游   长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