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项选择如图所示,在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中,需要插四枚大头针P1、P2、P3和P4,为了提高实

更新时间:2023-02-04 20:36:50 阅读: 评论:0

题文

不定项选择如图所示,在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中,需要插四枚大头针P1、P2、P3和P4,为了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采用的做法是(   )

A.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一些B.大头针P1与P2、P3与P4之间的距离适当小一些C.入射角θ1适当选大一些D.入射角θ1越小越好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AC

点击查看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不定项选择.....”主要考查你对 [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考点的理解。

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目的: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当光线AO以一定入射角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的O'B,从而求出折射光线OO'和折射角r,再根据算出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器材: 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白纸,木板,大头针(4枚),量角器(或圆规、三角板),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作为界面,过aa'上的一点O画出界面的法线NN',并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 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并使其长边与aa'重合,再用直尺画出玻璃的另一边bb'。 4、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 5、从玻璃砖bb'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再在bb'一侧插上大头针P3、P4,使P3能挡住P1、P2的像,P4能挡住P1、P2的像及P3本身。 6、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1、P2、P3、P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们的位置,过P3、P4作直线O'B交bb'于O'。连接O、O',OO'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AON为入射角,∠O'ON'为折射角。 7、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并把这些数据填入记录表格里。 8、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15°、30°、45°、60°和75°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在表格里。 9、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值,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接近一个常数。求出几次实验测得的算出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器材: 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白纸,木板,大头针(4枚),量角器(或圆规、三角板),刻度尺 实验步骤: 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作为界面,过aa'上的一点O画出界面的法线NN',并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 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并使其长边与aa'重合,再用直尺画出玻璃的另一边bb'。 4、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 5、从玻璃砖bb'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再在bb'一侧插上大头针P3、P4,使P3能挡住P1、P2的像,P4能挡住P1、P2的像及P3本身。 6、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1、P2、P3、P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们的位置,过P3、P4作直线O'B交bb'于O'。连接O、O',OO'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AON为入射角,∠O'ON'为折射角。 7、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并把这些数据填入记录表格里。 8、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15°、30°、45°、60°和75°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在表格里。 9、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值,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接近一个常数。求出几次实验测得的的平均值,这就是这块玻璃的折射率。 注意事项: 1、轻拿轻放玻璃砖,手只能接触玻璃砖的毛面或棱,不能触摸光洁的光学面。严禁把玻璃砖当直尺用。 2、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面上的位置不可移动。 3、插针P1与P2、P3与P4的间距要适当地大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 4.实验时入射角不能太小(接近零度),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加大;也不能太大(接近90°),否则会不易观察到P1、P2的像。 5、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玻璃砖,如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等,只是出射光和入射光不平行,但一样能测出折射率。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5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