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一《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31页(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6分)(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三国、唐宋、明清时期人们是怎样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的?(4分)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旧唐书》卷71材料三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棹灌溉之利,成总而成之。 -《唐六典》卷7凡京畿之内,渠堰陂池之决坏,则下于所由而修复之。每渠及斗门,各置长一人。至于溉田时,乃令节其水之多少,均其灌溉焉。 ——《唐六典》卷23材料四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计前期1120165415422273163后期1372316134943101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统计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元和志》、、《通典.州郡典》、《括地志》中有年代记载的水利建设项目。材料五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颁:“浙西有三屯,嘉禾为大,乃以大理评事朱自勉主之,且扬州在九州之地最广,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禾在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一《全唐文》卷430(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根据材料四分析唐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8分)(4)根据材料五,分析指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扬一益二”是对唐后期南方城市繁荣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扬州繁荣的原因。(6分)(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l)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 原成为沃野。)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大量的粮食。(2分) 秦朝: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 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2分) (2)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分) (3)原因:唐朝建国之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流亡.要巩固政权,必须首先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其必要条件;唐朝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设专门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4分) 特点: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多。唐前期建设比唐后期多。唐前期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多在北方中原地区,唐后期大多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4分) (4)新特点:唐后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分) 原因:扬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安史之乱后,北方破坏严重,人口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环境较好。(4分)(5)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提高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封建社会繁荣的基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内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水利建设是封建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问,联系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回答即可,较有代表性的如,战国时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西汉强盛的基础。第(2)问,联系所学致死回答即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第(3)问,“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说明唐朝初年经济残破,继续恢复和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说明唐政府重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设专门官员进行管理;根据材料四进行分析,水利设施修建的总量达到264处数量较多;从前期和后期修建的总量来看,前期多后期少;从分布范围看,前期主要集中于北方,而后期则侧重于南方;第(4)问,“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说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中心南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扬州之所以繁荣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安史之乱后,人口南移,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环境较好;第(5)问,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角度来回答。点评:三农问题为高考的长效热点,其考察的主要切入点有以下几个。1、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农田水利建设。2、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赋税制度及重农抑商政策。3、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现和特点。4、中国近代社会中不同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5、中国现代社会中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6、美、俄(苏)等国发展农业的措施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3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