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材料二 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材料三 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的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的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是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字经历演变的历程;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文化能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3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因素:自然因素有山脉、太平洋、沙漠和草原等;人为因素有长城。影响:使中国较少面临外来入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中外之间的交流,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4分)(2)因素: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作物品种改良;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农学著作的问世;重视水利的兴修;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8分,学生答上4点即可得满分)(3)历程:甲骨文——金文——篆书(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分)作用: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3分)(4)原因:环境上的封闭性;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文字、学说理论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3分)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2)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3)回答文字发展的历程可结合教材知识得出;评价科举制时注意材料中的角度。(4)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保持连续性”说明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并与经济形态有关,同时注意材料三中的文字与用人制度的特点。 点评:中国传统文明与中国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等密切相关。古代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多样,在稳定中国的社会秩序、保证政权持续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但是另一个方面,中国的地理环境也有利于创造中国的独特的发达的农耕文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文明的形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