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1)据材料和所说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2分)你觉得材料一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2分)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2分)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原因: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提高;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答2点即可)(2分)是否可信:第一种:商品经济发展为种茶提供了可能,山多田少适宜种茶。第二种:夸张了一些,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十之七八种植不太可能。(2分)(2)主要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任意二点4分)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2分)(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向商人征收征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任意二点给分)(2分)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分)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问,前半问需要联系所学的知识作答,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提高;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后半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唐代经济发达种茶的人数较多是较为可信的,但是,十之七八种植不太可能,因为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可知当时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虽然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但是却未能支撑中国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为实现社会的转型。第(3)问,从材料中“设置的钞关”“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说明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向商人征收征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点评:遵循规律获取文字型材料的信息: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对比较长的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对比较短的材料进行分句,并归纳句子大意;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