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火胃

更新时间:2023-02-04 20:33:22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指的是什么?(2分)(2)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重视“积极培植自耕农”的原因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4分)(3)为什么“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 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而封建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4分)(4)“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4)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4分)(1)指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出现。(2)①重视的原因:封建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牌徭役(2分)② 分化原因: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以及自然灾害,是导致自耕农分化的主要因素。(2分)(3)①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②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4)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当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兼并之法” 指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出现;“田制坏”指的是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国有制被土地私有制取代。(2)注意材料信息“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承担者,但由于长期受到官府剥削,加上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原因,极易破产。(3)注意材料信息“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无法消除土地兼并,因为这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后果。(4)注意全面地、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封建社会前期,“稳定小农”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稳定小农”政策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点评:作为入选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现代文材料、文言文材料、图片材料。这三大类材料,以现代文材料出现的概论最大,但其它两类材料在高考中也多次出现。(1)现代文材料。该类型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与解答设问相关的切入点,划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2)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3)图片材料。仔细观察图片中所反映的信息,包括人物、地点等,找到与设问相关的有效信息。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田制坏.....”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3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产   饿殍   水旱   材料   之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