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相关。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

更新时间:2023-02-04 20:33:21 阅读: 评论:0

题文

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摘自《大清会典》(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3分)(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7分)材料三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4)据材料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4分)材料四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5)依据材料四,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8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因素:封建剥削重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6分,任意三点)(2)开仓救济;发放贷款;减免赋税;免征徭役。(3分)(3)表态:不能。(1分)理由:小农经济的落后性、脆弱性;统治阶段剥削本质没有改变;农耕文明下的生产力水平低下。(6分)(4)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入;③稳定社会秩序。(4分,任意两点)(5)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8分,任意四点)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1)材料分别从政府盘剥、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等角度介绍了古代农民的艰难处境的情况。(2)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所以要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要注意从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深层次角度来分析。(4)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5)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少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百无聊赖世风日下点评:古代的小农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古代救灾一方面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导,包括救济和“以工代赈”等;另一个方面还有民间自救,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的救灾体系。古代的救灾体系给我们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近代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产生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物质文明的创造与科技、政策、社会环境系系.....”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