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小题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1分)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分)小题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小题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2分)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小题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3分)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2分)小题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1分)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经济形态:自然经济。(1分)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小题1: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4分)小题1: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2分)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4分)小题1: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分)小题1:没有。(1分)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2分,两点即可,言之成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2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