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材料三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2分)材料一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出现?(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3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其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3分)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1分)(4)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分)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2分)(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其原因有哪些?(2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2分)土地兼并现象(1分)(2)过程: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3分)(3)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4)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分)原因:操作较灵活方便,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使用。(2分)(5)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2分)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2分,答中任意2点即可得2分)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1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