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业。” ——清 雍正帝材料二:“(老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材料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 李绅 《悯农二首》材料四:“……(农民)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请回答:(1)依据一、二、三、四材料分析概括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依据材料五说说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有利因素: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等生产资料,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不利因素:农民本身过的比较艰苦;当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沉重的封建剥削;高利贷的剥削等等。(2)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
点击查看南方农业的发展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南方农业的发展 ]考点的理解。
南方农业的发展
宋元时南方农业的发展: 1、工具的革新:开始使用不同土壤的圆头、尖头和犁铧。为了解决耕牛的问题,有些地区使用了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业作物的种植: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了江淮流域。 3、经济作物的种植:棉花、茶树的种植得到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 4、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中南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以其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农业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由于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到了宋元时期,稻麦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唐宋以后,南方地区各种土地的利用形式不断出现,加上大量的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大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使得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在水稻向北方扩展的同时,麦类作物也在早有麦作种植的南方地区,由于有各级政府的鼓励而得以发展。宋代,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南宋绍兴(1131-1162)初,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稻麦二熟制。在稻麦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的同时,芝麻、油菜等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3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4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