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简明宋史》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冯梦龙《醒世恒言》(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6分)(3)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秦汉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成为丝绸生产中心,并且植桑、丝织技术向南、向北发展;唐朝中叶以后,南方丝绸生产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北宋时,江浙和四川成为丝绸业中心。(6分)(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垦过度;历代帝王多在北方建都,就近砍伐林木,破坏生态平衡;唐末五代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植桑养蚕。(6分)(3)本质问题: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生产力提高,手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发展。(4分)
点击查看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考点的理解。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经私营手工业营特点:
唐代前,主要从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作坊进行;明后期雇佣劳动出现;曲折发展,持续扩大。
私营手工业发展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兴起,唐宋后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时期(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20:2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934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