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

更新时间:2023-02-04 19:17:02 阅读: 评论:0

题文

自2009年11月8日以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陕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雪,其中,河北省中南部降雪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截止12日8时,石家庄市降水量已达92.1毫米,积雪深度约为55厘米,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能表示本次大雪成因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填字母)

(2)简述针对本次雪灾北方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评价本次北方大雪天气的利与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B(2)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加强公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加固临时搭建物,防止被积雪压垮。(3)利:有效补充灌区冬灌用水,利于冬灌后土壤水分的保存;有助于冬小麦冬前生长和顺利越冬;提高了空气湿度,使森林火险等级降低。弊:因降雪持续时间较长、降雪量大,导致路面湿滑,且气温较低、道路结冰,对交通运输安全构成较大威胁;部分地区出现积雪,毁坏了基础设施;使农作物、部分园林花卉及林木遭受冻害;剧烈降温导致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多发等。

点击查看中国的气象灾害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自2009年11月8日以来,.....”主要考查你对 [中国的气象灾害 ]考点的理解。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发生日期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和10-11月路径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天气特征北方:大风、降温、雨雪、箱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危害强烈降溢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防御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渊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寒潮的“功”与“过”: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预防措施:气象部门: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个人:做好防寒准备。 其他气象灾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其中气象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除寒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灾害成因我国的时空分布危害防御措施台风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和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 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①改变农业结构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的产生原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1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9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降雪量   河北省   山西   陕西   湖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