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在注重保护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前提

更新时间:2023-02-04 19:02:16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在注重保护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元素,合理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有的地方置乡村特色、地方特色于不顾,一味贪求大求洋,搞“千村一面”的形象工程,不仅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也使一些古村落从此消失。(1)运用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10分)材料二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12分)材料三 近两三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2014年2月,我国多地再次遭遇雾霾天气,雾霾笼罩我国近1/7的国土,中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l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有关专家认为,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使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9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3分)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并做好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工作,就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反之,则必然遭到失败。(2分)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期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3分)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人们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符合客观实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在错误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背离客观实际,则会导致失败。(2分)(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对珠算价值的认识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的。(3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珠算价值的认识是与特定时代特征、科技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3分)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对珠算价值的认识从计算价值到价值质疑,再到教育、启智新价值的深化,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分)④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珠算价值的认识。(3分)(3)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雾霾天气产生与气象条件、人类污染物排放量是密切联系的。(4分)②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原因,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局部影响到整体。人类的活动、企业生产污染物的排放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地区天气的变化。(3分)(其他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规律客观性以及意识反作用的理解与记忆。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什么性质意识的指导,其结果是不同的。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是否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效果。(2)本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真理的知识”所包含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找出关键的语句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题中材料“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告诉我们可以从实践决定认识的角度说明珠算的产生与发展;本题材料中“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从计算价值到价值质疑,再到教育、启智新价值的深化”,既说明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3)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事物联系观点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紧紧扣住材料,通过对材料中关于雾霾天气形成原因的表述来确定答题的方向。题中材料“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表明了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题中材料“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体现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题中材料“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表明了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联系。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村落是我.....”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7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农耕   是我国   村落   新农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