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不断遭到“雾霾”侵袭,“PM2.5”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我校同学以“应对雾霾 保护生态”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认识问题 材料一 21世纪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灭绝。(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对我国生态问题的看法。(12分)解决问题 材料二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中国政府表示,将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明确目标与宗旨,制订切实的可行的计划,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以实现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还要认识到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另外,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2)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9分)材料三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治理雾在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要加强科技引领,做到标准先行,逐步压缩综合排放标准,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重点加快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3)结合材料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认识和治理雾霾。(10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联系的具有普遍性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类为了眼前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看重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在事物的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的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危机。(每点各4分)(2)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或者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治理空气污染出发点是人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应明确目标和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实现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3分)⑵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性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空气污染问题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3分)⑶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想问题办事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政府应该立足我国国情,认识到治理空气污染的制约因素是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并着力打破这一瓶颈。(3分)(3)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从实践上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治理雾霾在必须采取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治理雾霾要加强科技引领,做到标准先行,逐步压缩综合排放标准。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治理雾霾。重点加快产业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⑤从认识上学会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既要从整体出发认识雾霾,又要把雾霾各个阶段、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每点各2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该题以我国存在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角度分析造成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原因,按照世界观、方法论和联系材料的步骤组织答案。(2)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材料内容较容易理解。从材料中概括中国政府是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的,回答对应的原理即可。治理空气污染,政府应明确目标和宗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治理雾霾要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治理污染要立足我国国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3)该题所需原理指向性明确,“系统优化方法”相关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和理解。从系统的含义、特征及如何对待系统的特征上回答如何治理雾霾;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对雾霾的认识也要坚持综合的思维方法。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入冬以来,全国各地不断遭到“雾霾”侵袭,.....”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