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主要反映旧中国农民面对帝国主义“洋米洋面”的经济侵略,不得不在粮食丰收的年份里忍痛亏本粜米,导致农村急遽破产的现象。在时隔79年后的今天,尽管社会背景切换到了21世纪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仍能折射当下部分现实——田地丰收了,农民们都指望手中的农产品能卖个好价钱,谁知偏遇收购价大跌,结果非但赚不到钱,不少农民连本儿都收不回。材料二 “现在大白菜太便宜了,1元钱就能买一大棵。”据山东省平原县鸽城蔬菜农贸批发市场监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10月18日起,白菜批发价格持续下跌,现在“北京三号”大白菜的批发价格为每斤1毛钱,“德高16”批发价格为每斤1毛2分左右,不到去年同期价格的1/5。今年白菜“贱卖”,固然与“天气良好,蔬菜长势不错,产量大增”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种植户不看市场行情,跟风大量种植蔬菜,导致供求失衡。(1)针对材料一有人认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运动就是静止,静止也就是运动。(16分)(2)请从哲学的视角为农民明年的种植提几点建议。(1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运动和静止是有严格区别的。因此认为“运动就是静止,静止也就是运动”是不科学的。(8分)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但是,物质又有静止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而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因此,认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正确的。(8分)(2)①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物多必贱,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②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规律,违背规律会遭到规律惩罚。农民种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没有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白菜,就会出现卖菜难、菜价低的状况。(4分)③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明年种植,要深入研究市场,调整种植结构。(4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问主要运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来说明,然后对题中观点作出判断。第(2)问为农民明年的种植提建议:一是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即尊重规律;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三是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2: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6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