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这块土地上的常态。深陷贫困的人们希望通过向自然界索取来摆脱贫困,而这种方式没有带来富裕,反而陷入贫困

更新时间:2023-02-04 19:01:59 阅读: 评论:0

题文

在宁夏,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这块土地上的常态。深陷贫困的人们希望通过向自然界索取来摆脱贫困,而这种方式没有带来富裕,反而陷入贫困---开荒----生态破坏----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宁夏人终于认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漠面积减少,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扩展速度的历史性转变。(1)上述材料说明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8分)(2)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应得到什么哲学启示?(4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由于人们的过度开荒、过度放牧,导致贫困—开荒—破坏生态—贫困蔓延的恶性循环。这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们思想改变后,开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④人们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使生态环境改善,沙化面积减少。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每点2分,共8分,其它角度适当给分)(2)①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每点2分,共4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考查联系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等知识点,第(1)问:本问问的是说明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角度没有很明确,所以做好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把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以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等角度作答。第(2)问:考查从上述材料中应得到的哲学启示,所以该问主要是考查方法论,关键也是在材料,根据材料考生可以从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的角度作答。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在宁夏,曾几何时,过度开荒,过度放牧,是.....”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1: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6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贫困   宁夏   常态   这块   自然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