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凌晨,我国吉林松原再次发生4.2级地震,自10月31日该地发生地震以来,当地已发生89次余震。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

更新时间:2023-02-04 19:01:55 阅读: 评论:0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4日凌晨,我国吉林松原再次发生4.2级地震,自10月31日该地发生地震以来,当地已发生89次余震。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地震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材料一: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伟,“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经过研究发现,泰山并不稳定,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很多年前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只是由于地壳运动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地震正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6分)材料二 学生们还对2011年9月20日出庭受审的意大利6名科学家极为关注,他们因为没能对2009年发生在该国中部地区的一次地震做出震前有效预警而面临过失杀人罪指控。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界的“老大难”问题。这一事件引起世界范围内地震学家的声援与抗议。(2)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的角度尝试为意大利科学家进行无罪辩护。(6分)材料三 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面对严重的灾情,有一种观点认为:地震已经发生,我们应在灾难面前积极作为,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条件战胜灾难。(3)请你运用唯物论的相关道理,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使人们常说“稳如泰山”,其实,泰山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相对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它的运动不明显罢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地壳运动的认识逐步深入。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经过研究发现了地壳运动真相。(如从真理、实践等其他角度也可)(每点2分,共6分)(2)①地震这一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暴露有一个过程,而且人的认识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及知识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因此,认识并预测地震不可能一蹴而就。②法官应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不能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应尊重目前研究实际。准确预测地震,是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每点3分,共6分)(3)此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符合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震发生后,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灾难,又要积极应对,创造条件战胜灾难。(6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找出材料中关键性的语句,再从中概括出相应的哲学道理。题中材料“泰山并不稳定,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很多年前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等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题中材料“泰山、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运动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地震正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题中材料“经过研究发现,地壳运动真相”,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也说明了实践决定认识。(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尝试为意大利科学家进行无罪辩护。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分析材料中找出答题的方向。题中材料“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界的‘老大难’问题”,表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实践水平及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本题材料中法官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未尊重目前研究实际,故是错误的。学生可从这些方面展开说明。(3)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论的相关道理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三中所列的观点,并从中找出答题的突破口。本题材料中“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题中材料“地震已经发生,我们应在灾难面前积极作为,创造条件战胜灾难”,体现了我们要重视发挥意识的作用,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战胜灾难。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4.....”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6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松原   发生   吉林   高二   同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