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全会都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议,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从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会引领我国改革事业走向崭新的阶段。(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的哲学依据。(6分)(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变化演进的认识?(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历届三中全会从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出发制定实施相关决议,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3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符合实际,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重大实际问题,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前进。(3分)(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变化演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识在我国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入,并不断得到检验,引领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迈向新阶段。(3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变化演进体现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脚步,不断深化发展着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真理性认识。(3分)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该题需要回答的原理,其主要内容学生需要熟练、全面掌握,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原理。再根据材料内容,总结历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制定和作用。历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议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的,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该题需要回答的是认识论原理,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调整是认识的不同,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具体分析。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不同,还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9:0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55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