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西学东渐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东学西传”,也有“西学东渐”。材料一: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开办后,前门大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大学士倭仁道:“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1866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出版了一本介绍西方的小册子,仅仅在出版后的一年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发行了25万册。而中国江南制造局自1856年开始出版介绍西方的书,在此后30年时间里,总共加在一起,只销售了1.3万册。如果再考虑到日本人口只有同时期中国人口的1/12、日本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国土的1/27,这个数字对比就更令人吃惊了。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回忆说,在甲午战争前,他跑遍了整个北京城的书铺,却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尽管此时已经离鸦片战争整整半个多世纪。材料四: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材料五: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1)根据材料一,图中利玛窦为何身着中国的服饰进行传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材料二中对待西学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材料三中出现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戊戌变法前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学东渐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为了适应中国国情,做“中国人”更方便传教。(2)坚持守卫祖宗之法,反对西学。(3)说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挑战的迟钝和麻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不需要考生懂得世界地理的知识;中国知识分子大多在价值观念上具有高度同质性,难以适应已经新环境的挑战。1895年知识分子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后,各地报刊、学会、学堂纷纷涌现。(4)“略”。
点击查看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西学东渐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主要考查你对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考点的理解。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 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3、传教士客观上在当时承担起了西学东渐的历史使命。他们具有开拓性的工作,构建了中国近代科学基础的主要方面。于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的经验科学不再明确地划分为西方的或中国的,而是已成为“近代科学”。传教士们还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了西方,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4、综上所述,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没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就很难有文化的创新。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4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727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