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激情的批判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什么是新启蒙运动呢?就字面说,启蒙就是开明的意思。更分别说,启蒙就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因此,在字典上,所谓启蒙就是脱离迷信,破除成见等等的意思。凡是启蒙运动都必有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因为这样子,所以凡是启蒙运动必然反迷信,反武断,反盲从,反权威,反传统。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尤其在于反封建。也可以说,武断,独断,垄断,都是启蒙运动所必反。今日的新启蒙运动,显然是对历来的一些启蒙运动而言。但在内容上,今日的启蒙运动与从前的一些启蒙运动,也显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来看,那时有两个颇似新颖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德赛二先生”。我认为这两个口号不但不够,亦且不妥。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许孔子已经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恶流却仍然保留着、漫延着。至于科学与民主,本都是客观的东西,而那时的文人滥调却把它人格化起来,称什么先生,真无当于道理。至少就我个人而论,我以为对这两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1937年5月)问题: (1)欧洲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他们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2)为什么张申府在当时要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的口号?(3)你如何理解“新启蒙运动”?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代表人物: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共同点:批判君主专制;宣扬自由平等作用:猛烈冲击封建势力,传播进步思想,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进行舆论动员,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2)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日本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成为当时的第一要务。(3)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第一层次,前结构:未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无分。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得出结论,如:能够认识到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或者,能够指出新文化运动忽视甚至否定了自身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着过激的一面。(2-5分)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能够认识到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或者,能够指出新文化运动忽视甚至否定了自身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走向了绝对化和过激面;又如,能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未能透析国情,认识清楚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任务。如:(6-9分)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做出解释,如:能够认识到随着近代西学的大量涌入和近代中国社会各种危机的风起云涌,具有时代使命感和风向标的知识分子奋起反思,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以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旧思想和旧文化,用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在近代中国具有启蒙的特性,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新文化运动走向了绝对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其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倾向带来了极为危险的一面,尤其是对东西两种文化的特性没有深入体认,他们一方面忽视甚至摒弃了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漠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发与西方文化的关联,没有顾及一战后西方文明的没落,由此也引发了后来的中西文化论战。(10-12分)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如:从启蒙的概念本身出发来理解新文化运动,尤其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来看,他们其时确实冲击了封建牢笼,引导人们破除迷信,撒播了科学与民主的火种。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最进步的认识和思潮,他们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对于打破传统精神枷锁和激发广大青年探求真理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现代化探求过程中的深刻命题。可见新文化运动的“盗火者”历史地位无可替代。但是如果深入认知,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没有能够从文化的特性的来深入剖析,两种文化有着绝然不同的特性,不能采取移植的方法来全然替代中国传统文化,如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与通的思想内核具有着普世价值,这一点张申府有着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文明来看,以民主和科学为基础的西方文明已经破产,未必能够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不二选择。文化的启蒙应更为理性地深刻剖析两种异质文化的差异和互补之处,重视自身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光大本身固有的精神文化有益养料。进一步而言,科学思想和精神文化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和深刻的社会伟大变革,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对于人类文化必然有着更为深入的体察和认知,同时,科学和民主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如何进行普及和利用,更是个深远的命题,对于历史的过往和不断追求探索的人们,应该报以温情和敬意。历史是一盏明灯,需要人们不断的添油才能照亮未来的行程。
点击查看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略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主要考查你对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 ]考点的理解。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
康德: ①代表作:《纯粹理性的判断》②主张:A强调人的重要性,同时坚持人自律B自由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康德的人文主义观点: 1、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论述艰深,思辨性极强,形成了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就启蒙运动的思想层面来说,他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其经典表述是“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3、他继承和弘扬了法国的启蒙思想,承认“人生而自由”,相信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他更强调人的思想自由,并且坚持人要自律,道德的作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显然,他在继承了智者学派以来的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兼容和发扬了苏格拉底的人的道德哲学,这是他在人文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①对欧洲: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空前解放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封建专制统治。②对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③对世界:启蒙运动波及全世界,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这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裂和新型现代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更使他迫切地感到需要为人们建立一个最完善的道德法则世界。 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的钻研终于使他于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巨型哲学著作。在这部最重要的著作中,康德承担了为数学和物理学的严密性和确定性辩护的任务,他高举理性的火炬,猛烈地批判了长期以来弥漫于欧洲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体系,以及桎梏人们思想的封建神学,以至于在这次批判之后,“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被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1788年,康德发表《实践理性批判》,论证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证实道德法则的理性的确定性和普遍性。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详细论述了他的美学理论。 这三部被人们誉为“三大批判”的哲学巨著以尖锐激烈、富于挑战性的言辞在极广阔的领域内提出一系列有独创性的见解,形成了康德“真”“善”“美”的庞大批判哲学思想体系,在德国哲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将自古希腊泰利斯开创的西方哲学推向了辉煌灿烂的高峰。 《纯粹理性批判》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被认为是最难读懂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译本分别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和196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蓝公武。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为本书冠以这一名称,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限。本书分为篇幅很不相称的两部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为全书的关键和主体,同时也是最难阅读的部分。 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认识论问题占据突出的地位,并形成了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和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两大认识论派别。康德认为认识论问题如不解决,哲学只能在歧路上徘徊。他首先批判了当时欧洲流行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唯理论,指出莱布尼茨认为不需要感觉经验,仅凭人类的理性思维便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可以达到真理,是“独断”和荒谬的。康德坚决认为人的心灵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莱布尼茨代表的旧形而上学是虚伪的。康德同意休谟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他也批评了休谟否认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这实际上是否定科学知识。康德意识到了争论双方都有片面性,在批判双方错误的同时,也指出双方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康德的观点是,人类的认识开始于经验,知识来自于理性。依康德的这一观点,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觉经验,这些经验是混乱零散的东西;另一个是人类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带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能力。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对感官提供的后天经验进行整理,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因此人们头脑中任何一个科学知识都是这两方面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人类是如何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呢?康德指出,人类的理性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两种“直观形式”,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并且是经验形成的前提条件。康德认为,即使人的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时间”和“空间”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时,我们体验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一连串处于“时间”和“空间”形式中的过程,人们运用“先天的”思维形式对这一过程混乱零散的感觉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人们才能获得感性认识。所以只有从人类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与时间,它们不可能离开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它们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的先天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康德进一步指出,人们通过“时间”与“空间”形式获得的感性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感性只能认识直观材料,不能算科学,还必须经过更高一级被称为“知性”的人类思维活动。而“知性”则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所以必须将两者联合起来,才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他把“知性”自身规定为包括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偶然性等12个概念或范畴,“知性”活动把这12个概念或范畴运用到直观形式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中去,使这些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才能形成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知识。与“时间”和“空间”相同的是,“知性”也不从自然界中得出它的规律,而是把自己的规律加于自然界,所以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最后,康德指出,人类通过“知性”获得的科学知识,仅仅是对“现象界”的认识。而“现象界”中的东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要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这是人最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力,叫“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最完整、最高的统一体: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称为“理性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康德把它们称为“自在之物。”康德断言说,“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范围,因而不能用“知性的概念”去认识。然而,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运用“概念”“范畴”去认识他们,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康德把这一矛盾称为“二律背反”。康德利用形式逻辑的归谬法来论证“二律背反”,即事先肯定命题的反面,然后论断它不可能,以此推翻对立的反命题,来证明正命题是正确的,从而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范畴,去达到最完整、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至此,康德完成了他的认识论学说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中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在人的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当留给宗教信仰。正如康德所说:“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3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691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