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从图中分析可知,两工业区相比,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A.科技发达B.内河航运便

更新时间:2023-02-04 18:31:35 阅读: 评论:0

题文

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从图中分析可知,两工业区相比,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A.科技发达B.内河航运便利C.有丰富的铁矿资源D.国家政策的扶持小题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B.加强环境管理,美化绿化环境C.改造传统产业D.加大煤、铁等资源的开采力度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点击查看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小题1: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科技均较我国发达;鲁尔区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流经,且有运河相连,内河航运更加便利;鲁尔区铁矿缺乏,主要依赖进口,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两个工业区均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故C正确。小题2:辽中南工业区是我国最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区域内煤、铁矿资源丰富,附近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海陆交通便利;但区域内能源、水源不足,由于开发早,矿产资源近乎枯竭,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故今后应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机构,限制能耗大的企业,故错误的是D。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示意图”.....”主要考查你对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考点的理解。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工业区位选择: 我们可以从区位选择的主体、需要考虑的因素、要达到的目的、需要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认识这一问题。项目内容区位的含义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里;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区位选择的主体企业和政府考虑的因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遵循的原则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经济效益看,选择优势条件明显、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区位;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厂区位

工业区位因素与影响: 1、自然因素:taKnHjWx">2、社会经济因素:另外,还有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如下表所示: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如下所示:

区位变化变化的原因对原料地的依赖减弱①工业原料的范围扩大;②原料替代品增多;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动力基地的依赖减弱①超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②核电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发展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达性的影响增强①原料的运人、产品的运出都离不开运输;②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提高环境标准成为重要区位因素人类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注: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工业部门对环境的要求不一样,排放的废弃物也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应根据工业部门的环境要求特点和环境污染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3、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3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68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辽中   工业区   鲁尔   内河   德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