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是消费价格的晴雨表,是国家出台政策最主要的依据指标。材料一:图表:我国2009年10月—2011年1月的CPI走势
注:按国际惯例,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有通货膨胀风险;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1)概括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与市场环境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抑制作用。从国际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国外需锐减,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加剧了国内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因此,我国价格总水平缺乏上涨动力。而2008年、2010年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中,有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一些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出台宽松货币政策,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自然灾害造成部分的地区蔬菜、水果产量下降以及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需求上升的内部原因导致;还有通胀预期引起的惜售炒作、热钱炒作因素等等。材料三:200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年初的“双防”,(防通胀和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增长和控通胀),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加剧,对我国影响深入,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进而引发企业减薪裁员。“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贯穿这风云突变的一年。2010年下半年,面对物价持续上涨,通胀预期压力加大,“稳物价,防通胀”成了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2月2日,温家宝在山东考察时谈到:“今年我们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目前,国务院拟定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保证市场供应,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近年来,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才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根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是怎样运用“有形手”调控经济运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上述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不断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2010年7月13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按照该规定,在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可能对人民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时,针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会大幅度提高。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与网民直接对话时指出,将采取4项措施稳物价。(4)结合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国家提高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力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表1反映了2009年10月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低于1%国际警线,出现了通货紧缩,据此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只有2.25%。②从2009年11月起我国消费价格企稳回升,2010年7月起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指数连续超过国际警界线且趋于持续上涨趋势,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增大,据此国家及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两次上调利率。③图表进一步说明,CPI上涨指数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存在因果关系。(2)①国家运用“有形手”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综合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如“热钱炒作”等经济违法犯罪现象,加强监管,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来预防打击,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③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出现增长滞缓、需求不足的情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调整结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运行。④在2008年1月至10和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出现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增大。国家运用的经济手段是,在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胀压力,给经济“降温”,保持继续健康发展。(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体现了上述道理。②规定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是按经济办事的体现。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近年来,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才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4)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意旨的执行者。国家坚持稳定物价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体现,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②依法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是坚持依法行政和对人民负责的体现,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③我国政府具有保障社会稳定、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物价稳定问题,是正确行使政府职能的体现,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点击查看物质的运动有规律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主要考查你对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考点的理解。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1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627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