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

更新时间:2023-02-04 18:02:56 阅读: 评论:0

题文

材料一: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材料二:黄河金三角范围与周边省会城市地理关系图材料三:“黄河金三角区域”是世界苹果主产区中唯一符合苹果七项生态指标的最佳优生区。当地的苹果园经常通过果树下大片种植白三叶草(矮生的草本及多年生植物)来改造土壤,综合协调土壤中的水、热、肥、气等各项指标,(如种草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性。)调节果园局部小气候等,对果树生长十分有益。(1)说明当地苹果园通过种草能改善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的理由。(4分)(2)分析该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8分)(3)阐述产业转移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8分)(4)“黄河金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由于交通运输制约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发展。请提出三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具体建议。(6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种草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墒情(或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2分)种草能减少表土流失,减少肥力流失;(或种草能作为绿肥还园,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2分)(2)地处中西部经济带结合处,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优势;原材料和能源等供给充足;   劳动力和土地丰富且廉价;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或投资环境改善);政策扶持力度大。(每点2分,满分8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该地区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2分),该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会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该区可能会增加(2分);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2分);城镇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分)。(4)科技创新,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煤炭产业链; 建设坑口电站,通过电力输出增加煤炭外运;在本地建设高耗能工业。(每要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点击查看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在苹果园种草,增加植被,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墒情,减少水土流失;种草可以作为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2)该区域位于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示范区);该区域能源和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土地廉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些都是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3)该地区承接了产业转移,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该地区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产业转移会促使当地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4)可以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电力向外输送;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长生产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或者在本地建立高能耗工业,减少煤炭外运量,同时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材料一:2012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主要考查你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考点的理解。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自然因宜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它们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坡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农业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自然因宜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它们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坡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农业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8:0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606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