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9:22 阅读: 评论:0

题文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深度参与了中国由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爱国人士。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论不变法之害》材料二 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致孙逸仙书》材料三 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试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4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3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梁启超思想主张变化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启示。(5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2分)主要意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强调变法的必要性。(2分)(2)两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梁启超主张要结合国情,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建立共和政体。(4分)(3)历史背景: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共和政体存在覆灭的危险。(1分)主张:反对君主制度,维护共和政体。(2分)(4)原因: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制度成为现实,梁启超认为共和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答出三点可得3分)。启示:思想观念应当与时俱进;要学习近代爱国人士为救国救民不断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2分)

点击查看梁启超《变法通议》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材料所讲的是印度、突厥守旧,或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被列强瓜分;非洲的不开化,也遭受了侵略。这些都说明了变法的重要性。梁启超在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的时候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宣传维新变法。这是一封梁启超写给孙中山的信件,也就是考查的是梁启超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即是两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梁启超主张要结合国情,建立君主立宪制,走改良的道路;孙中山主张建立共和政体,用暴力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由材料时间“1915年”可知这一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共和政体存在覆灭的危险。从材料“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可知,梁启超主张:反对君主制度,维护共和政体。第一小问其实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制度成为现实。也说明了当时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启示题是比较开放性的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要考查你对 [梁启超《变法通议》 ]考点的理解。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5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95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