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材料一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9:15 阅读: 评论:0

题文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9分)材料二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7分)材料三 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邓小平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傅高义《邓小平时代》(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10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表现:政治: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3分)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6分)(2)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2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2分)(3)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10分,任答5点即得10分)

点击查看梁启超《变法通议》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晚清政府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19世纪60年代起,以“中体西用”思想指导洋务运动,导致运动失败;19世纪末,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拒绝改良;20世纪初,迫于形势压力,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最终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民国初年之后”这一信息是解答本问的关键所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其影响趋势“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指的是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对专制主义的空前打击;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地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验与教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考制度的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和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学事业的春天;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邓小平的优秀品质和卓越领导。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主要考查你对 [梁启超《变法通议》 ]考点的理解。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5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9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满族   中国人民   牢固   中国   近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