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请材料一: 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发展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6:47 阅读: 评论:0

题文

(26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十六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十六届六中全会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强国”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材料三:全会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胡锦涛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怎样发展的?(8分)(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三个突出的特点?(9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为什么要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9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8分)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根据文化建设实际,解放思想,不断实现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2分)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我国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规律,从而推动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 (2分)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文化建设有不同特点,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2分)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国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实现了文化建设构想的发展。从十六大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逐步积累发展的过程。(2分)(2)(9分)①鲜明性是指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不同于其他社会制度所存在或倡导的价值体系。(3分)②导向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意识形态多样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虽然不能替代所有的意识形态,但是可以起引领和导向作用。(3分)③包容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3分)(3)(9分)①加强社会管理,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3分)②完善社会管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完善社会管理,就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3分)③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3分)(如果用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知识分析,可以按一个要点给分。)

点击查看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以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考查知识点唯物论和认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地位,题目类型措施类、认识类、原因类。第(1)问,知识范围限定很明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翻译设问“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意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虽然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好像很多,但依据课本原理方法论表述一一对应,联系材料即可;第(2)问,有一定难度,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特点教材没有明确表述,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阐释,故有一定难度;第(3)问,也有较大的难度,教材没有专门关于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既有相关理论,需要学生根据基本的逻辑层次进行分析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民生、党的执政地位、国家、人民的关系,上述因素都在学过的知识中有,但需要学生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语言上的锤炼和组织。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26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主要考查你对 [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考点的理解。

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关于“意识”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

警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意识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界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具体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促使事物的变化。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具有独立性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等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正确理解意识: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3)意识从性质上来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自于客观存在,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能说“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说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5)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 

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自生的,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2)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体感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属性的概括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间接的但又是更为深刻的反映。具体感受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具体感受的区别只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根源于过去、现在的客观存在。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超前”反映。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5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8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