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2:55 阅读: 评论:0

题文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B

点击查看梁启超《变法通议》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根据所学,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实行变法,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激烈:“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号召“冲破君主之罗网”,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因此AC完全不符;D不对,谭嗣同不是指继承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是指出其危害,呼吁变法革新,因此“历史根据”说法不妥,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的是康有所所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的名义制造变法的历史根据。点评:意图即目的指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或者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一定阶级、团体、个人等的主观意愿。根本目的一般指一定的阶级从其阶级立场、利益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主要目的指在若干个目的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目的。直接目的指不需中介而能直接达到或实现的近期结果。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主要考查你对 [梁启超《变法通议》 ]考点的理解。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5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8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这句话   定了   中说   一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