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在14——18世纪也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它们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更新时间:2023-02-04 17:52:45 阅读: 评论:0

题文

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在14——18世纪也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它们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归纳这五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2)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也借助中国其他思想作为武器,回答这种“借助”的体现和根本原因。(2分)(3)与欧洲比较,中国思想解放在背景和效果方面有哪些特点?  (5分)   (4)你从上述近代史上中外思想解放潮流的分析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或三民主义);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3分) (2)中国:借助儒家思想;(1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1分)(3)背景:资本圭义发展程度相对低;思想解放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受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影响。(3分)   效果:没有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从而摧毁封建制度,昙花一现,很快结束了。(2分)  (4)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思想解放也会推动社会的变革。 (2分)

点击查看梁启超《变法通议》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以近代国内外思想发展的为研究对象,旨在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分析、比较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求学生对近代国内外思想的变化能较了地掌握。第(2)问则要求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第(3)(4)问要求学生学会比较分析问题历史的能力,并提升到一定的认识水平。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主要考查你对 [梁启超《变法通议》 ]考点的理解。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主要内容:

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52: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86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思想解放   出现了   两次   欧洲   所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