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现代化(亦作近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其基本内涵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全球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7、18世纪英国的内部力量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促进本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材料二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已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l868年2月至l870年10月访问欧美1l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寥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太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英,美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幺影响。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1871年l2月至l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十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欧美国家的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等,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伊文成《明治维新史》(2)对比材料二、三,归纳日本使团出使欧美的目的和成员组成有何特点?简要分析中日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及其影响。材料四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套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2001年开始,全球资本都将目光瞄准中国,中国次本也开始游猎全球。与此同时,被全球化浪潮抉裹前行的中国一路狂奔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 ──王明博《自强之路》(3)材料四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中国资本开始游猎全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由此说明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并完善了君主立宪制度,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为经济近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使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自由主义思潮极大地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2)目的: “求知识于世界”或向西方学习。成员: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特别是负责经济的官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依赖西方列强,消极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化步伐缓慢而肤浅;日本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依靠自身力量,积极顺应近代化要求,近代化步伐快速而深刻。(3)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运渐过渡到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并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由引进外资和技术到加快产业更新换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点击查看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第(1)小题,要结合l7、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变化组织答案。第(2)小题,本小题的答案要点在材料均能找到,不过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试题中求答项的要求。第(3)小题,第一问“变化”依据材料四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依据时间要求“2001年”寻找答案,第三问要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情况分析出新变化。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现代化(亦作近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农业.....”主要考查你对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考点的理解。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的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可能性)。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可能性)。2、内容:思想方面 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 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政治方面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方面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 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1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32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