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人们发现DDT

更新时间:2023-02-04 17:07:15 阅读: 评论:0

题文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人们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近几年研究发现,在室内正确和及时地喷洒DDT,可将疟疾发病率降低90%。南非重新启用DDT之后,已使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正式解除对DDT的禁令,允许部分地区重新使用这种杀虫剂。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断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2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冉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点击查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主要考查你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的理解。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7:07: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2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米勒   诺贝尔奖   保罗   瑞士   药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