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材料一: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十七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战略任务,强调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三个方面加以转变;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做出了具体部署。(1)材料一中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2011年2月13日,山东省“两会”新闻发布会指出,根据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十二五期间, GDP预期达到9%,注重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突出明确效益导向,在“十二五”发展指标上,比“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要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将根据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具体调整,尤其更注重环境、社会效益。(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我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不断发展。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或认识的过程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在对发展方式的探索中人们的认识日益深入。(2)①能动地认识世界。我省制定GDP预期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正确分析了山东经济发展的新形势。②能动地改造世界。我省淡化增速观念,引导强化转型意识,制定的规划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或者注重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立足于山东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具体调整,更注重环境、社会效益、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点击查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该题暂无解析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材料一: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主要考查你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考点的理解。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6:5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52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