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前人有关济贫规定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又称旧济贫法。它规定,以教区为济贫的基本单位,将贫困者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障者,一类是失去依靠的,最后一类是有劳动能力者,对于这一类不予救济,强制其做工自给。救济资金的来源分为济贫税、自愿捐款以及罚款三项。作为旧济贫法的补充,1662年颁布《住所法》,它规定,穷人只有在他的出生地才有可能得到救助,凡变更居住地的人,只要新居住地的管理人员认为其有可能成为救济对象,即可以将其驱除出境,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材料2: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建立由三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同时还规定,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俸的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材料3:过去政府保证的基本人权是说,你可以自由地去争取你自己的幸福,至于争取得来,争取不来,政府管不了,竞争的结果是,你失败了、你破产了、你没饭了,这些不是政府要管的事情。现在把政府的职能转变过来了,在经济上的保障,就是说,不饿死人也是政府的职能了,这个最低的保障就是,无匮乏的自由变成了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觉得在美国的观念上是一个很大的革命。——资中筠谈罗斯福新政“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1,归纳英国济贫法对接受救济的人做了哪些规定,这一法律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新济贫法的认识。(3)材料3中美国政府在保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4)综合以上材料,得出什么认识?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1)规定:按照教区划分贫困人员;明确受救济的条件;明确救济资金的来源。意义:旧济贫法第一次将政府济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济贫税的设置,使济贫工作有了法定的经济来源,对缓解贫困起到重大作用。(2)背景:政治上,英国由封建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认识:新济贫法极为苛刻的救济条件,让许多贫困者难以得到救助,社会贫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3)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4)政府勇于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并加大力度开展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分配体制;减少贫困人口,缓和社会矛盾。
点击查看凯恩斯主义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1归纳济贫法的内容,如人员分类、人员条件、资金来源等;这一法律的意义,可从以政府济贫工作的合法性、日常常规性、对贫困人员的积极作用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要根据材料2和所学的知识来归纳1834年英国修正济贫法的时代背景,可从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概括;要密切结合材料2的内容来谈认识,如苛刻的救济条件对贫困者的影响、对贫困问题解决的影响等。第(3)问,首先要提取材料3的主要信息,即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保障不饿死人,由此再回忆罗斯福新政中的相关措施;其重要历史意义结合所学作答。第(4)问,综合以上材料,得出认识,可从政府的职能作用、分配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贫困问题等角度思考,只要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主要考查你对 [凯恩斯主义 ]考点的理解。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不同:
经济思想 货币投放量与社会消费需求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度凯恩斯主义 通货膨胀 赤字财政 高税收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货币学派 控制货币发行 反对扩大政府开支、预算赤字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供给学派 求 扩大供应而不是消费需求减税
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6:2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46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