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
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黄金时代”结束。你认为下列哪条建议可以被政府采纳以使其走出“滞涨”困境A.扩大社会保障支出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D.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
题型:未知 难度:其他题型
答案
C
点击查看凯恩斯主义知识点讲解,巩固学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滞涨”现象不是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而是要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所以不选A。面对“滞涨”现象,不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是要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所以不选B。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是在经济危机期间,所以不选D。C.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其实就是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考点
据考高分专家说,试题“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1950—1973年.....”主要考查你对 [凯恩斯主义 ]考点的理解。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不同:
经济思想 货币投放量与社会消费需求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度凯恩斯主义 通货膨胀 赤字财政 高税收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货币学派 控制货币发行 反对扩大政府开支、预算赤字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供给学派 求 扩大供应而不是消费需求减税
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本文发布于:2023-02-04 16:2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346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